图片

dafa888体育_dafa888网页版登录_安卓应用下载_官网推荐**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艺术类 > 美术 > >

浅议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设计

来源::未知 | 作者:dafa888体育_dafa888网页版登录_安卓应用下载_官网推荐**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 美术欣赏 课程设计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美术欣赏课程。笔者从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设计课程,结合文学、历史、科学、本土文化等诸多相方面相关知识,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图创建适应于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1]。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2]。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着两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输,不够通识性,形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艺术教育不艺术”、“通识教育不通识”的顽症[3]。基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应通识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析过程中,促使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知觉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上贯彻通识教育理念?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向针”——“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此课程目标为依据,在美术欣赏课程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美术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科技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也都一定受到当时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学科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认识美术,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美术教育通识化的进程。 
  1.结合文学把握艺术内涵 
  中国画重写意,对于意境美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在绘画时讲求诗情画意,我们在赏画时也要学会从笔情墨趣中探寻“画中有诗”的魅力。在课程学习前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在课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花鸟画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五代花鸟画为什么会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通过画家身份、绘画题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较。再如解释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盛行的原因,画家们为什么都喜欢选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题材进行创作,这些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画家个人经历以及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讲到清代花鸟画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八大山人笔下的鱼、鸟都是孤伶伶的,且两眼望青天,让学生自己体会中国古代花鸟画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艺术手法,或抒发画者高洁的情操,或倾诉自己不得志的处境,或是亡国之恨无处诉。理解了画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画中的内涵,从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画”之所以能够统领中国画坛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学性因素在西方美术中的表现也甚为突出。西方美术作品中有两大重要的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基督教圣经故事。这两大题材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美术家反复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西方美术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独特的灿烂。因此,了解神话和宗教故事,对于了解西方艺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历史理解艺术风格 
  本课程以作品赏析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谈作品,应把作品鉴赏和技法研究置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时代因素密切相关,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可能仅是艺术家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必然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如研究古希腊美术,若不了解希腊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腊民族的特点、社会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作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无从欣赏和理解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腊美术的成就何以对西方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欣赏中国石窟艺术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异的风貌,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丰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朴实自然之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流变无不体现出时代精神。要求学生从题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审美趣味分析石窟艺术的时代变迁,引导学生剖析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对民族艺术的赞叹和热爱。 
  3.结合科学欣赏艺术作品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既要使非专业的学生掌握美术最基本的知识,又要使他们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通识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作为工科院校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最好的结合点就是从科学与美术的关系入手。 
  在众多美术门类中,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这两个专题的欣赏教学中,始终可以贯穿着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主题。例如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以以“鸟巢”体育场、央视大楼、广州歌剧院等享誉世界而又离我们很近的建筑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玻璃、钢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形制发展的影响。另外,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实用性的美术,它对西方油画的形成、发展、演变也带来了的巨大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探索促进了写实技法的飞跃。教学中可以介绍学生所熟悉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并着重介绍他在天文、地理、物理、军事等多方面的不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达芬奇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运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明暗晕染法大大发展了油画艺术。而到19世纪后期,打破写实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恰恰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光学理论的产生、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等,这种变革也进一步导致西方美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时代。 
  通过加强与学生自身知识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又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结合本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开发民族的、民间的、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5]。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地方建筑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艺术,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专题时,要求学生课下搜寻岭南四大园林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安排部分学生在课上和同学分享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此展开讨论。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习部分中,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资料,如广绣、广彩、石湾陶塑、潮洲木雕等。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美术成就,从侧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 
   
  在美术欣赏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提出知识点与兴趣点相结合的学习概念,并着重于兴趣点的学习。所谓兴趣点的学习,就是不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通史的精读,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某一门类艺术或者某一艺术家等方面,则引导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与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自觉进入到兴趣点学习方式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提出教学形式个性化、课堂环境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课程设计概念。 
  1. 教学形式个性化 
  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除了要求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与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给学生多种观点与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与感受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倡学生对知识点提出疑问和进行评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跳出课程的范围,提出一些其它相关领域的问题,适当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观点争论,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人意志。 
  2.教学环境生活化 
  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训练体系,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外,还必须有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实地考察、网络都可以作为教学、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与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辅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宽教育渠道。例如,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或者结合重大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充分发挥美术类社团的作用,为具有美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活动舞台,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网络、报刊、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强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荐典型、彰显艺术价值,吸引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6]。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传播美的信息、领略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内在的人文素质。 
  3.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讲授、教师个人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知识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专题片、影片片段、多媒体光碟)、实物展示、课前教师提问、课后学生发问、课程中间随时互动、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与画廊、结合教师对各地博物馆及文化遗址考察的图片与个人感受讲授知识。另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或实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课程进度相关的小选题供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课堂上安排少量时间让学生登台试讲,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等等。通过登台讲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教师也可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得到不少的启示。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进行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挖掘艺术潜能,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体制、适应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与课程相关的通识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构建起适应通识教育体系的美术欣赏课程。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 
  [2]徐冬青. 关于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4-48. 
  [3]刘永涛.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公共艺术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4]李砚祖.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3-15. 
  [5]申希恩.“美术欣赏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的联系及作用[M].美与时代,2003,(10):46-47. 
  [6]辛琳琳.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欣赏课程的构建[J].今日科苑,2007,(12):188-189. 

dafa888体育_dafa888网页版登录_安卓应用下载_官网推荐**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雕塑家与建筑师怎样合作

雕塑家与建筑师怎样合作

【摘 要 题】雕塑 【正 文】 城市雕塑创作中,处理好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需要雕塑家和建筑师之间的通力合作...